40年前,陈凯歌拍出这部石破天惊的《黄土地》
《黄土地》海报
陈凯歌回忆起当年的拍片往事,历历在目。他记得黄昏途经石碑上写着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令人心生畏惧;也记得看到的黄河,与传说中的咆哮不同,平静广博的辽远却给他们带来了很深的刺激。而那片土地上贫穷却勃发着旺盛生命力的人们,更是给创作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黄土地》工作照,图为该片导演陈凯歌与摄影张艺谋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面临着诸多困难。当时物质条件匮乏,拍摄条件也艰苦。摄制组只有两辆车,一辆给了摄影,包括陈凯歌和王学圻在内的所有人都挤在另一辆考斯特上。王学圻透露,《黄土地》也是自己第一次接触到电影,其中一场山顶上的戏拍得很辛苦,“山顶站那个地方根本站不住,穿着一个八路军的衣裳,一身的汗,根本就不是人站的地方,风一吹就恶心。当时我想,我再也不拍电影了,太累了,太苦了,我还是演话剧吧。”但是,当他看到陈凯歌导演给每个人握手,说“谢谢你,第一镜”时,他又觉得这事还行,“挺有荣誉感,马上又有了再拍的动力。”
加上当时胶片非常珍贵,陈凯歌对每个镜头都非常珍惜,于是让王学圻帮忙拉尺度。王学圻拿着秒表,计算从门口挑水进来倒进水缸的时间,将秒换算成多少尺,并写上每个镜头的时长。“这么多镜头全部一个一个拉下来,总结出来片子一共用多少尺,然后再算每个镜头能拍几遍,超过规定的次数就算超支了。”
陈凯歌
石破天惊的时代信息
要研究与回顾《黄土地》的意义与艺术价值,有必要将其放置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我们今天回望那个年代非常神奇,经过长期的文化,或者交流的封闭之后,为什么突然电影能够用那么崭新的方法拍出来?”贾樟柯向陈凯歌发出提问。
陈凯歌说,上个世纪80年代,电影学院为学生们提供了有益的知识储备,“当时我们也有一个信念,做学生的时候特别想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加上老师因为特殊时期的历史原因也中断教学长达十年,学院反而有了更加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导演系有讨论会,讨论会一开就是一下午,大家都非常踊跃地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观感统统都说出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气氛。”
同时,他也谈到所谓现代感与诗意,“是很难言说的东西,跟恋爱一样叫可遇而不可寻,刻意找它找不到的。”对于电影语言的选择,陈凯歌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他强调,“我们一定要让我们自己的内心是自由的,是有想象力的。而且那些痛苦、彷徨、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的时刻,这才能够成就一部电影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