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的流量焦虑:当社会新闻成为真实事件改编的主流

2024年9月26日 电影 11 阅读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档,上映了两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两部都取材于社会新闻。

真实事件改编,镜头朝下

中秋档的两部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野孩子》的故事灵感源于2019年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报道的”流浪兄弟”事件。影片讲述了被家人遗弃的马亮,如何依靠微薄的不法收入来照顾另一名同样被遗弃的6岁儿童轩轩的感人故事。

而《出走的决心》则改编自自媒体博主@50岁阿姨自驾游苏敏的真实经历。影片描绘了56岁的她勇敢摒弃传统家庭生活的束缚,开启独自驾车游历全国的梦想之旅。这一故事经媒体广泛传播后,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往前翻,还有4月重映的《我们一起摇太阳》,其故事基础来源于西安的一则纪实报道《最功利的婚姻交易,最动情的永恒约定》;春节档的《第二十条》,张艺谋则直接取材了多个曾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的真实案件,包括温演森案、冠县辱母杀人案、于海明反杀案和赵宇案等。

事实上,电影市场选取真实事件作为改编题材并非新奇之举。自2018年起,这类作品便已成为影视市场的热门选择。然而,彼时的改编内容主要集中于涉案剧、人物传记剧以及革命题材剧等较为宏大的主题。这些作品往往基于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故事或拥有IP价值的非虚构文学进行改编,如《中国机长》、《志愿军三部曲》、《中国合伙人》和《三大队》等。

2020年《我不是药神》是一道分水岭。它的成功标志着现实题材电影开始深度挖掘与观众共鸣的点。这类电影能够快速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知名度,从而取代了依赖历史故事和成熟文学IP的流量策略。

于是影视行业的镜头转而向下,对准了普通人。从《我不是药神》中反映的”吃药难”问题,到《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权利的深入解读;从《消失的她》探讨的”婚姻”议题,再到《孤注一掷》揭露的”求职诈骗”现象;以及《出走的决心》所呈现的女性困境和《我们一起摇太阳》触及的”死亡”话题。

新的真实事件改编作品,涵盖了普通人一生的生老病死。

影评人向鹿指出,以前讲真实故事,只是震撼于故事主人公的命运。而现在的真实故事,则更有一种切肤之痛,它们不再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开始传递一种情绪。

影视抓流量的逻辑变了

在抓情绪这一块,相较于院线电影,短剧以其周期优势,能够更迅速地捕捉和反映市场情绪的波动。

从反映裁员危机的《裁员裁到大动脉》,到讲述高考后人生重启的《状元重生》和《金榜题名之寒门状元》,再到聚焦晚婚和二婚议题的《二婚有点甜》和《闪婚老伴是豪门》,这些短剧的剧名仿佛直接从民生话题的热搜榜上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