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一周,《749局》的预测票房从首日的9亿+跌到如今4亿不到

2024年10月11日 电影 84 阅读

这些改编都与当时经济上行期观众对于民族强大的诉求息息相关:中国需要一部属于自己的国产科幻电影,最好有不同于好莱坞的中国式内核。郭帆选择改编《流浪地球》时也看重其独特的内涵:与西方科幻在面对相似危机时选择放弃地球不同,中国科幻选择“带着地球流浪”,背后是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也是中西对“家”这个概念的认知差异。

如今五年过去,当下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面对如今年轻人“反奋斗”的普遍状态,连郭帆也在焦虑:三年后的《流浪地球3》该如何抓住最切合当下的时代情绪?

这不仅是郭帆和《流浪地球》面临的危机,也是国产科幻电影探索走至第十年后进入新阶段,需要思考的难题。

回归“创作本位”

“国内科幻电影的现状是,话题过度消费,但创作能力跟不上。只要有一部现象级国产科幻电影,就产生了大量相关话题,但行业内科幻创作经验又比较少,就会导致创造了无数概念、讨论了无数话题,还是做不出来。”

马贺亮从2017年惊奇映像节开始就一直在策划与运营国内专门针对科幻的各类电影节展活动,他发现,电影行业关于科幻电影还需要更完整的认知,否则相关讨论常会陷入两个误区:在科幻创作还没想清楚的时候,过于强调好莱坞式的工业体系,以及片面强调科学知识。

“需要明确的是,电影工业体系是创作驱动的,像卡梅隆这样强大的科幻创作者提出需求,结合好莱坞完备的生产体系,才能推动电影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升级。如果脱离创作聊工业化,今年聊虚拟拍摄,明年聊AIGC,永远做不出来。电影行业乃至全社会科学基础薄弱是不争的事实,这是需要长期去解决的问题。但在科幻电影创作时,不能依赖科学顾问解决科幻创作的核心问题,只有在科幻电影创作上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将科学顾问的价值发挥出来。”

《独行月球》是第一部明确标注“科学顾问”的国产科幻电影,导演张吃鱼告诉娱乐资本论,在与科学家合作的过程中,他发现“越是专业的人反而思路打得越开,只要不违背最基础的物理学定律,他们的想象力只会比我们更丰富。反而是部分科幻爱好者会比较在意科学严谨性的细节。”

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影片中主角从月球回到广寒宫号的方式是找到了一台阿波罗18号并修复,利用这个飞行器到达目的地。“但最初我跟科学家聊的时候,他们觉得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你只需要找到一个推力足够的喷气背包,拿个游戏遥控手柄也能飞上去。”

最终考虑到剧情发展的完整性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张吃鱼还是坚持使用了原方案。

同时,科幻电影也需要考虑社会主流意识对于科技的态度。《流浪地球》编剧杨治学在此次创造营课堂上表示:“科技与民族自豪感、社会发展历程的正向关联是历史发展的既有结果”。

国内对科技的认知来自鸦片战争之后“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潮。相反,在西方,工业革命曾带来失业潮和社会不稳定,人们对机器和工业化本身是恐惧的,因此西方科幻电影中会出现类似“科学怪人”的形象,但这无法照搬至中国语境。

国外科幻文学刚引入国内时是作为“科普读物”,《科幻世界》1979年创刊时还叫《科学文艺》。国内科幻曾有过“工具意识”过强的趋势,以及“重返文学性”的思潮。

作家王晋康进行科幻文学创作超过30年,他向娱乐资本论回忆,在20世纪50至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曾经历过蓬勃发展期,“但缺点是过于科普化和少儿化。80年代时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在往文学化走,可惜比较仓促地结束了”

1993年,王晋康将处女作《亚当回归》投稿到《科幻世界》杂志社时,后者正在考虑向少儿科普读物转型。之后,杂志时代在全国培养了不少科幻迷、科幻社团。1997年,《科幻世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科幻大会在北京开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科幻热潮,被评为年度十大新闻。以中国科幻文学“四大天王”韩松、何夕、王晋康、刘慈欣为代表的“新生代”逐渐崛起,科幻文学作为一个单独类别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延伸至科幻电影的创作上,在产业推动科学与科幻融合的过程中,不少导演担心,对科学细节的过分强调,有可能会提高青年导演的创作门槛。

杨治学强调,“难以理解的科幻概念,讲述起来难度也会更大。过度追求‘硬核’可能会造成曲高和寡,需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接受能力。”

导演杨超

杨超导演认为,现在的创作者“不是科学素养不够,而是科幻素养不够。”有观众在跨界沙龙现场提问,该如何找到创作科幻片的导演和编剧,杨超提出一个直接的建议:读过四川科技出版社的“世界科幻大师丛书”一半以上,且有短片可以证明其视听语言的表达能力。

与科幻文学“重返文学性”类似,科幻电影最终也要回归到创作本身,“以创作为中心”,科幻电影创作人才的培养就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成熟类型融合与产业助力,国产科幻电影的新可能

创造营导师课上,黄建新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成为全球第一票仓的2021年,国产电影700多部,占全球总产量五分之一。同年,全球科幻电影约有260部,其中美国拍摄120部,占比46%左右,而中国科幻电影产量仅为4%。“今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9%左右,反映了市场调节和产业发展需求。科幻电影的准备,包括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