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一周,《749局》的预测票房从首日的9亿+跌到如今4亿不到

2024年10月11日 电影 82 阅读

最近纪录片《扬声》的一次探班采访中,郭帆透露在开发《流浪地球3》剧本前调研了1000多位年轻人的文化消费习惯,让他感到惊讶的是,现在年轻人普遍的状态是“反奋斗,不想听鸡汤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社会也出现过类似的情绪,人们有着“不想奋斗,但是还得有钱”的矛盾心理。

即使处于头部的郭帆导演,也仍然对系列续作的故事内核与情感共鸣挖掘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也是国产科幻电影面临的新挑战。

郭帆提出《流浪地球3》“不熬鸡汤,而是唤起人类的存在感和意义感”是一种解决方案。近期在宁波象山海边举办的北纬30°科幻电影周,我们也看到国产科幻电影回应时代、多元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五位青年导演通过创造性改编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文学IP,呈现对科幻内核的新思考,在遵循核心科幻设定的基础上大胆改编,开发出科幻与喜剧、惊悚、爱情等成熟类型结合的新可能。

在与创投评委王红卫、张吃鱼、杨超、张小北和科幻作家王晋康,以及此次科幻电影周策展人马贺亮对话后,我们发现,目前国产科幻电影发展仍处于爆发前夜的“蛰伏期”。

如今科幻电影产业仍处“话题热、产能少”的探索期,有时会脱离“创作驱动”的前提,单独强调“工业化”和“科学素养”,科幻导演的作品也仍有“现实影像失真”“科幻外壳与故事内核脱节”等具体创作问题。

另一面,新生力量崛起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不容忽视。去年11月新成立的中国影协科幻电影工委会(以下简称“科幻电影工委会”)正在助力产业端建立起新的支持体系,帮助青年导演创作中小成本科幻电影,让科幻电影不只有《流浪地球》,也不只是“刘慈欣产业”。

一个可预见的未来是,未来一至三年内,至少有7部科幻电影和剧集待映(已杀青或拍摄中)。

在《三体》IP影视化开发的2015年,科幻电影就被视为国产电影的新增量,和动画电影共同被视为拉动年轻观众进场的最佳动能。

如今,国内科幻电影类型探索之路行至第十年,正处于迈向新阶段的关键跃迁期。“先把产能提上来”的初期阶段即将迎来观众的集中检验,国产科幻电影必须新叩问时代诉求,满足多元化需求,也急需找到属于年轻创作者自己的科幻叙事新道路。

科幻电影是一种时代隐喻

“所有电影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就是这部电影和‘我’有什么关系?对于科幻电影来说,这个问题尤为显得尖锐和突出。”

在与娱乐资本论的对话中,张小北提到,由于科幻电影制作成本比其他类型电影更高,无法像低成本剧情片那样容忍太多作者化的个性表达,“当你花几千万去拍一部科幻电影,意味着你需要去谋求更多观众的认同,必须要找到这个时代里观众的主要诉求和情感点。”

在北纬30°电影周的大师班上,作为对话嘉宾,张小北通过中国科幻电影的三个关键节点说明了科幻电影与时代相呼应的关系:

张小北与王晋康在大师班对话

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是1958年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二是1979年拍的《珊瑚岛上的死光》。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所处的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深受苏联叙事影响,将科幻视作意识形态领域的信念之争,“美国人走的是山巅之城、灯塔之国的叙事模式,而苏联走的是世界大同的模式。因此中国科幻在前期一直是工程师叙事占主导地位,因为我们相信科技的进步必然能带来个体的幸福、国家的进步和光明的未来。”

而《珊瑚岛上的死光》在1980年上映时,正值动荡年代结束,迎来改革开放。“这部电影的叙事模式、人物关系和感情到现在仍然有效:在西方完成教育获得科研成就的科学家,出于朴素的爱国情怀,将最新高科技带回百废待兴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被西方反对势力阻挠。”

《流浪地球》的成功也对应着时代背景,“当时,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可以说中国科幻电影是真正属于在工业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所需要的类型电影。”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了科幻元年,塑造了大部分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最初认知,《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类型上的突破,更在于它对时代情绪的精准呼应。

其实对比《流浪地球》的原著,电影在保留核心科幻设定外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编,刘慈欣也在当时表达了肯定:“电影融入了许多原来没有的内涵和深度,比如将中国人对家园、对亲人的感情在宇宙尺度、太空尺度上表现出来”。

原著中人们在面对末日时情感关系疏离淡漠,对除了生死存亡外的其他伦理并不关心,而电影显然加强了情感关系共鸣,刘培强和刘启从误会到和解的父子线以及祖孙三代的情感纠葛,更强调了“家”的概念。

比起原著中整个世界在联合政府统治下的窒息氛围以及不同派别斗争所蕴含的政治隐喻,电影主线突出了呼吁人类团结一致的乌托邦式概念。在电影新加入的土星引力危机中,刘培强孤身救地球的情节,让中国面孔出现在科幻电影中改变未来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