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怼模仿者穿地摊货:当“壕气”人设撞上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2025年11月3日 明星 14 阅读

直播镜头前,李湘看着网友模仿她“贵妇日常”的视频笑出声来。她随手整理了下价值六位数的钻石项链,用惯常的爽朗语气点评道:“包包可以买好一点的,别背假货”“衣服质感很重要,地摊货真的不行”。这几句随感的建议,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社交媒体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不是地摊货“掉价”,是认知的“价差”

 

了解李湘的人都知道,她的穿搭风格向来与“精致昂贵”挂钩。定制钻裙三十万、爱马仕包包四十万,一身行头总价超八十万的情况并不少见。对她而言,高价位的服装不仅是穿搭选择,更是长期生活习惯中对品质的追求。从这个角度看,她对“地摊货模仿”的抵触,或许并非刻意贬低,而是基于自身消费逻辑的本能反应。

但争议的发酵点,恰恰在于“地摊货”这三个字被赋予的负面标签。在很多人眼里,地摊货意味着“质量差、没品位”,可现实早就不是这样了。小区楼下的夜市里,五十块的纯棉T恤手感柔软,三十块的牛仔裤版型挺括;网购平台的平价专区,设计感十足的衬衫、半身裙比比皆是。我身边的设计师朋友,就常在地摊淘复古衬衫,搭配简约配饰后,拍出来的穿搭照被粉丝追问链接,没人看得出这些单品总价不过两百块。

 

说白了,这场争议的核心不是衣服本身的价格,而是人们对“时尚标准”的固化认知。当李湘的“贵价时尚”遇上普通人的“平价搭配”,前者的质疑看似是对衣服的评价,实则触碰了大众对“穿搭平等”的需求——时尚不该是少数人的专利,更不该用价格划清界限。

 

       是热爱不是复制,平价也能穿出态度

 

为什么大家喜欢模仿明星穿搭?不是为了“变成另一个人”,而是被某种风格吸引,想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这种模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结合自身条件的“二次创作”,平价穿搭反而给了这种创作更大的空间。一位网友特别喜欢李湘在直播里的优雅风格,但动辄上万的连衣裙超出了预算,于是她在地摊淘了件相似版型的纯色长裙,花十几块买了同色系丝巾当配饰,再搭配自己的珍珠耳环,出门时被同事夸“气质和李湘有几分像”。她说:“我模仿的是那种优雅的感觉,不是衣服的价格。地摊货怎么了?我穿得舒服、自信,这就够了。”

其实仔细想想,时尚圈从不缺“平价逆袭”的例子。时尚博主们用百元内的基础款搭出高级感,普通人靠淘货技巧把地摊单品穿出专属风格,这些都证明:穿搭的灵魂是搭配与自信,不是标签与价格。就像有人喜欢高定的精致,有人偏爱平价的随性,这只是选择不同,没有高低之分。

 

三年前李湘晒豪宅爱马仕时,评论区多是羡慕与好奇;而如今同样内容下,却涌现出大量关于“共情力”的质疑。这种转变与当下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后疫情时代的消费降级成为普遍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接受“精致穷”的消费哲学。他们愿意花半个月工资买一瓶限量版香水,也会为省下外卖配送费多走一公里。在这种背景下,对“地摊货”的轻描淡写,很容易被解读为对普通人生活方式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