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戏剧节明星云集,它有多少含金量

2025年10月22日 娱乐 12 阅读

       不是“明星秀场”,是“全球戏剧大师的聚会”​

 

很多人冲明星去乌镇,却被舞台上的 “神仙阵容” 震撼到。本届戏剧节的特邀剧目单,随便拎出一部都能让戏剧迷尖叫 —— 这才是它最硬核的含金量。​开幕大戏《人类之城马拉松剧》堪称 “五年磨一剑” 的诚意之作。德国导演卡琳・拜尔花五年时间打磨,把古希腊忒拜城神话改编成九小时的五联排大戏,光首晚演出的前三小时,就用极简的舞台设计和张力十足的表演,让观众全程屏住呼吸。为了这部戏,乌镇团队连续三年发出邀请,技术人员六次飞赴德国对接细节,汉堡德意志剧院更是出动 160 多人的团队跨越上万公里而来。能看到这样的 “全球首演级” 作品,连刘欢都忍不住说:“这趟来值了”。​

更难得的是 “大师云集” 的密度。加拿大殿堂级导演罗伯特・勒帕吉的新作、日本国宝级戏剧家铃木忠志的经典剧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恩・福瑟的剧本改编作品,这几位平时很难同框的大师,居然在乌镇的 10 个剧场里 “同台竞技”。法国国宝级演员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德国独角戏女王莉娜・贝克曼的表演,更是让观众明白:什么叫 “教科书级的舞台魅力”。​

 

对比其他戏剧活动 “凑数式邀剧”,乌镇的选剧标准向来 “挑剔”:既要够前沿,比如李凝导演反思克隆技术的《克隆须眉》;又要重人文,比如澳大利亚团队探讨身份认同的《多重坏事》。10 个国家的 25 部作品,71 场演出,每一部都经过发起人黄磊、赖声川、孟京辉的亲自筛选,难怪业内人说:“能上乌镇的舞台,本身就是一种认证”。​

 

       不只是“看大戏”,更是“给青年戏剧人铺路”​

 

如果说国际大师是 “门面”,那青年竞演就是乌镇戏剧节的 “根”。这十二年里,它默默孵化出了陈明昊、吴彼、丁一滕等如今戏剧界的中坚力量,这才是最 “值钱” 的含金量。​

 

今年的蚌湾剧场依旧挤得水泄不通,18 组青年选手带着作品角逐奖项,舞台简陋到只有简单的道具,但创作力却爆棚。有团队用肢体剧演绎职场焦虑,有编剧改编民间故事探讨亲情,还有人把科技与传统结合出新花样。这些年轻人不用愁票房,不用应付资本,只需要专注 “把故事讲好”—— 因为乌镇不仅给他们提供免费场地,还会请来赖声川、孟京辉当评委,优秀作品甚至能直接搬进大剧场巡演。​

尽管存在争议,但乌镇戏剧节的价值不容否认。它用十年时间,在中国打造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IP。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能够让人们专门为一个戏剧节规划行程、提前数月抢票、在古镇住上几天专心看戏,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一位戏剧学者说:“乌镇戏剧节最大的成功,不是请来了多少大师,而是让看戏成为一件时髦的事。”

 

乌镇戏剧节的含金量,不仅体现在明星阵容和国际节目单上,更在于它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窗,让更多人发现:原来戏剧可以如此有趣,艺术可以离生活这么近。或许某天,当戏剧节散去,明星离开,真正留下的不是合影打卡的瞬间,而是某个作品带给观众的感动和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才是乌镇戏剧节最珍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