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坐拥百万粉丝的颜值博主迅猛龙(许锴蓥)在社交平台晒出复旦大学MBA录取通知书,瞬间引爆网络热议。这位以甜美形象走红的博主,以笔试223分(管综140分、英语二83分)、面试8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跻身国内顶尖学府。这场看似违和的”跨界”,不仅撕裂了评论区,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网红群体的认知困境。
事件发酵后,舆论场迅速分裂为两个阵营。质疑派以”炒作论”占据高地,认为”非全MBA含金量存疑””网红总有特殊渠道”;而支持派则搬出数据佐证:”去年全日制MBA复试线才220分””英语二83分已超80%考生”。这种分裂背后,实则是社会对网红群体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当”靠脸吃饭”的标签与”学霸”人设重叠时,公众的认知天平出现了剧烈摇摆。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MBA项目的明确回应为事件提供了官方注脚:”所有考生同标准录取”。这种程序正义的背书,某种程度上消解了”特权猜测”的合理性。但公众的疑虑仍未完全消散,这种不信任感与其说是针对个体,不如说是对当前教育公平环境的集体焦虑。
迅猛龙在回应视频中展现的备考细节颇具说服力:日均10-11小时的高强度学习,系统的错题复盘机制,以及”年轻就要拼”的价值宣言。这种具象化的努力叙事,与其短视频中的光鲜形象形成巨大反差。有考研博主算了一笔账:管综140分意味着逻辑部分错误率需控制在3题以内,数学部分更要达到90%正确率——这绝非临时抱佛脚可达成的水平。
事实上,这已非首例网红学历逆袭案例。从李雪琴的北大背景到papi酱的中戏硕士学历,越来越多内容创作者正在打破”网红=低学历”的窠臼。这种趋势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短视频行业的发展规律:当行业度过野蛮生长期后,内容深度的竞争必然倒逼创作者提升综合素质。
事件引发的深层讨论在于:我们是否在用双重标准评判不同群体?当985毕业生转行做主播会被赞”降维打击”,而网红考取名校却遭质疑,这种评价的割裂暴露出社会认知的某种傲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崔丽娟指出:”对网红群体的污名化,本质上是将职业属性与个人价值简单挂钩的认知偏差。”
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场的自我修正机制。随着更多考研群体的专业解读出现,评论区逐渐从情绪化质疑转向理性讨论。这种转变暗示着,当事实维度足够清晰时,公众有能力突破标签化思维的束缚。正如某位网友的反思:”我们反对学历歧视,却在对网红学历的质疑中成为了歧视的实施者。”
这场风波最终超越了个体事件的范畴,成为观察社会心态的微型窗口。当迅猛龙们不断冲击着”颜值经济”与”知识价值”的传统边界,或许我们更该思考:在一个理应多元的时代,是否该为”努力”保留更开放的定义空间?答案不应非此即彼,而在于能否建立更立体的评价维度——既看到镜头前的光彩,也承认书桌前的汗水。毕竟,教育的终极意义,本就在于给每个愿意向上的人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