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

 

1970年代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但影片里对德国军官的军服细节表现非常到位,军衔、勋章,臂章,帽徽,都非常真实准确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今天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影片一开始是德军在一处戒备森严的地下会议室召开军事会议,主持会议的德军将领介绍了战局,也就是这部影片的主线“劳费尔行动”的背景。这段背景介绍的台词,很多人都印象深刻:“诸位,向你们宣布一项重要的消息,我们东南军区司令莱尔上将已经接到了命令,A军团今天晚上开始按计划从巴尔干撤退。请坐吧,先生们!”
大家坐下之后,他接着说:“贝尔格莱德的丢失,俄国军队从北方向我们推进,在南斯拉夫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游击队。我们在巴尔干的处境很危急。现在我们只控制了多瑙河以南的公路,如果在莱尔上将的部队撤退之前,敌人占领了这条公路的话,A军团就会被包围。这意味着,我们将要损失二十个师。目前保卫德国,就指望这二十个师了。”

图2:戒备森严的地下会议室里举行的军事会议,细节很到位,连笔记本上都有纳粹德国的帝国鹰图案
这两段话在翻译上有些瑕疵,德军只有在国内才设有军区,占领区是没有军区的,东南军区应该是东南方面军,死了也不是劳尔上将。劳尔上将应该是亚历山大·勒尔空军大将(也有翻译为一级上将),劳尔勒尔是音译上的差异,他指挥的部队是驻扎在塞尔维亚和希腊,下辖22个师的德军E集团军群。德军部队编制中没有军团。德语中的字母E,音标是[eː],发音很像英语的A,所以出现了翻译上的错误。当时德军确实有A集团军群,不过当时驻扎在波兰南部和斯洛伐克,并不在巴尔干地区,和剧情对不上,E集团军群从主官名字、驻扎地点和兵力规模就完全对上了。
至于这位主持会议的德军将领,从他的三片矢车菊图案的领章和红色肩章看,这可是陆军元帅的军衔标志。虽然在影片中没有出现他的名字,但应该就是当时担任东南方面军兼F集团军群司令的马克西米连·冯·魏克斯元帅。魏克斯是1943年1月晋升元帅,纳粹德国的第十九位元帅——这位演员的相貌和魏克斯元帅十分相似,有点特型演员的味道,所以他的身份应该可以确定了。

图4:对比一下剧中这位德国军官的领章,确定是陆军元帅

接着重点说说他的勋章,领口处是骑士十字勋章,历史上的魏克斯元帅确实也获得过骑士十字勋章。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口有两枚勋章,黑色十字形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金色圆盾形的是金质战伤勋章。
铁十字勋章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赘述了。战伤勋章是1939年9月1日(正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日)设立,授予在作战和执行公务时负伤、致残的军人和公务员。战伤勋章外形为椭圆形,图案是橡叶圈花纹内M16铜盔与交叉的佩剑。战伤勋章分为黑色、银质和金质三种,一次重伤或两次轻伤,可获得黑色战伤勋章,获得黑色战伤勋章之后再受伤两次或因伤致截肢或失明,可获得银质战伤勋章。受伤达到五次或以上,或因伤重度伤残,可获得金质战伤勋章。 魏克斯元帅佩戴着金质战伤勋章,说明他的元帅军衔,确实是在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搏杀而来的。

图6:这位元帅领口处是骑士十字勋章,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口佩戴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金质战伤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