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亿票房仍亏5000万,《戏台》叫好不叫座,揭开了电影市场的残酷真相
票房高达4.08亿的电影《戏台》,最终却预计亏损5000万。这部备受中老年观众喜爱的作品,背后是一场关于市场定位、成本控制与受众变迁的行业反思。
根据分账规则,片方仅获得总票房的37.5%,约1.37亿元。而电影总投资高达2亿元,即便计入网络版权等后续收入,总收入仍难以覆盖成本,导致巨额亏损。
陈佩斯及其子陈大愚并未参与投资,仅作为“拿工资的打工人”负责导演和演出,据业内推测,两人片酬合计约2000万元。这意味着无论影片盈亏,主演报酬已提前落袋。
高额成本主要源于制作与宣发。为还原民国戏院,剧组实景搭建戏楼,耗资近4000万元;一个蒸汽火车镜头的单趟拍摄成本就超百万。宣发方面,15城路演、大规模票补和短视频广告等投入超6000万元,却未达预期效果。
更关键的是受众错位。《戏台》4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60%,而18-28岁年轻观众仅占15%,远低于暑期档平均水平。年轻女性作为当前影院消费主力,更偏好青春爱情、悬疑推理等题材。影片中的京剧唱段和传统台词,虽唤起中老年情怀,却成为年轻观众的观影门槛。
档期选择同样失利。影片夹在《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之间,排片从首周18%锐减至次周8%,单日票房从3000万暴跌至500万。改档决策更使《戏台》错过最佳竞争窗口,排片被进一步压缩。
豆瓣8.0的高口碑未能扭转局面。影院排片更倾向流量明星阵容,传统戏曲题材缺乏商业吸引力。陈佩斯的品牌影响力主要辐射中年群体,在年轻观众中认知度有限。
《戏台》的亏损亦是其主控方欢喜传媒暑期遇挫的缩影。该公司近年依赖“大导演+大明星”模式,但市场已悄然变化:观众更注重情绪共鸣与内容质量,而非盲目追随导演或明星之名。高成本、强阵容不再等同于高票房。
这一案例揭示出电影行业的深层变革:创作初衷与市场需求需更紧密对接,宣发策略需从传统路演、票补转向精准营销与话题设计。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已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