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部大爆到续作口碑票房双失,《小丑2》做错了什么?

2024年10月22日 电影 13 阅读

可《小丑2》打破了这个预期。类型上,从一部文艺风复仇爽片,变成了一部庭审+歌舞的残酷悲剧。情绪上,一暗到底,没有释放,没有高潮,只有憋屈和压抑。

《小丑》故事里的哥谭市,经济不振,阶级分化,湿冷无望。卑微的小丑已经过得很惨,还要处处受欺凌。当他开始反抗,变得强大,他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兴奋剂。这跟全球经济下行下的人心是有某种对应的,现实已经够苦了,在电影里宣泄一下总可以吧。

这种狂热、极具煽动性的感染力让《小丑》不仅是一部文艺片,也成了一部类型爽片。

但《小丑2》却在反类型,反英雄,歌舞片包装也没法改变它的沉重内核,观众被置于和电影里其他角色类似的情境,他们既是同情小丑追捧小丑的人,也是因期待落空而不满的人。它让观众反观自己,而不是跟着小丑一起疯狂,享受快感,这是很“冒犯”的。

“偶像”塌房

如果说《小丑》第一部是在造神,是在塑造小丑,那第二部就是在杀神,在解构小丑。

亚瑟·弗兰克本来只是一个童年不幸、生活辛酸,有着当脱口秀演员梦想的底层普通人。

他本心善良,但扛不住暴力在他身上一次次的叠加。患精神疾病的母亲和男朋友虐待他,街头的社会小青年戏耍他,无情的老板解雇他,伪善的同事陷害他,地铁上的人渣精英毒打他,被自己视为偶像的人嘲讽他。

忍无可忍的亚瑟被迫反抗,并从中得到了复仇的快感。本就堕落的哥谭市民众的情绪被引爆,疯狂快意的小丑成了底层人的神,成了他们追捧的对象。

到第二部,小丑被关在精神病监狱里等待审判,褪去了小丑的光环和魅力,他经常被管教暴力相待,成了那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可怜人亚瑟。

一边,是想帮他脱罪的律师要在法庭上证明他有人格分裂,开枪杀人的小丑是分裂出来的另一重人格,亚瑟是亚瑟,小丑是小丑。另一边,是Lady Gaga饰演的小丑爱慕者莉·奎左尔要引诱他做回小丑,亚瑟就是小丑,小丑就是亚瑟。

整个庭审的过程就是在围绕亚瑟到底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还是个可怜的精神病人展开。

亚瑟最终承认,他就是那个杀了几个人的杀人犯,他要面对真实的自己,虚幻的小丑背后,他只是个因极度缺爱,缺关注,缺认可,而想要得到这些的破碎凡人。

可小丑的爱慕者、追随者不接受,他们想要的是一个精神领袖,他们不接受一个敢于反秩序,能大杀四方的小丑竟然主动认错,放弃抵抗,这就好像是一场期待的落空,一种希望的破灭。

于是,最疯狂的两个追随者,一个远离了他,一个杀死了他。

两部《小丑》的故事和票房成败就好比偶像的崛起和塌房,作为粉丝,作为关注者,更想看的,还是成为偶像的过程,而不是塌房。

心理层面,人们明显倾向于喜欢加上滤镜,或者被赋予传奇色彩的人和事。而关掉美颜,卸掉包装,露出真面目,那就是很多人正在经历的一潭死水的生活本身,没什么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