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计划》票房已过2.5亿元人民币

2024年10月15日 电影 12 阅读

从话剧到影视,是跳出舒适圈的过程

《熊猫计划》的首映礼上,有一位坐在第一排的观众给史策送了一束车厘子。车厘子也是史策的粉丝名,那位观众说自己是专门来看史策的,还说自己是从2013年的《招租启示》开始看她演戏。

那是史策正式演的第一部话剧,20岁的她大学还没毕业就演上了女主角。但第一次登台的记忆,对她来说并不算美好。

史策学的是歌舞专业,分声乐、舞蹈和表演,她唱歌还行,舞蹈比不上练童子功的同学,表演也没接触过,因此精力全花在了后两门上。也就是这时,她觉得自己好像在学表演这件事上有点天赋。她小时候就喜欢对着镜子学着电视剧里的人说话,上学了老师留的表演作业,对她来说也是乐趣大于困难。

“它不像舞蹈基本功,我真的是天天早上也压,晚上也压,中午有时候也压,才把它压成了跟大家一个造型。”在学校里学起来轻松愉快的表演,却让她在那次登台感受到了巨大的挫败。

大三那年,她刚演完毕业大戏就被临时邀请去演《招租启示》的女主角,这是部二手戏,没有充足的准备时间,离正式演出的时间只有五天,直到演出前一天才凑齐四位演员联排。

这么短的时间里,史策零零散散地跟搭档对戏、记台词、记调度,她觉得自己的脑子乱掉了。“从小到大我觉得反正只要坚持努力,一件事总能做,虽然不一定能做好,但这件事我都觉得做不了了。”

史策有种考试前一天把头给摔坏了,只能硬着头皮上场的无力。她第一次理解了什么叫“吓尿了”,当天晚上七点十五分,随着剧场响起开演前的第二次钟声,她开始不停想上厕所,上完又想,上完又想。

最后演出没有失误地结束,史策却高兴不起来,对她来说“没有错”和“好”之间并不是等号。她走在去地铁站的路上五味杂陈,忍不住哭了鼻子。“我就是难受,觉得自己很失败,之前在学校觉得自己还挺不错的,那会儿才发现我是井底之蛙,感觉什么都演得不对,甚至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

好在从长远来看,这对史策不算是件坏事。她不是遇到挫折一蹶不振的人,觉得经验不够,她就去演小角色,因为这次没出错,再找上门来的二手戏也不少。“可能会有七八天就上台的,他们就会找我演,觉得我至少不会出问题。”

经验就这么一部部戏攒起来。两三年时间里,她从一个稚嫩的在校学生逐渐变得成熟,女主角接得不少,也得过奖。

但新戏越来越少了,她觉得有些疲倦,在舞台上好像失去了紧张感。“一台戏演上四五轮,我觉得就差不多了,我再演不会比之前更好,别比之前更差就行。”史策说,“可能那会儿因为我还年轻,还是希望可以多演一些新戏。”

她有时和拍影视剧的朋友聊天,觉得每一部戏都是新的,有意思。家里人偶尔也开玩笑问她,怎么没见她这个演员上电视?“我就像瘸条腿似的,内心里觉得是不是作为一名演员,我应该能演话剧也能演影视剧?”史策把她这个的小心思称作“虚荣心”,“我当时才二十三四,想着好像以后三十多了还演话剧,有点不是很甘心,尽管我非常喜欢舞台。”

这是个跳出舒适圈的决定。作为话剧演员,史策有着稳定的戏约,合作的导演和团队是业内头部,她那会儿已经不需要通过面试来争取角色。转向影视圈,就意味着从零开始。

起初,史策心有退路,想着大不了再回去演话剧。但现实和她的想象有差距,影视圈的面试、进组节奏灵活又紧张,需要预留的档期还长,而话剧较为稳定,往往早就排好了后续的时间表。她完全无法兼顾,最后只能放弃。“你既然都已经往这儿走了,就要把话剧放了,演话剧的团队都知道你要去拍戏了,人家最后就不找你了。”

落了这头,另一头也没捞着好。用史策的话来说,她面试的“命中率极低”。“大戏面不过,小的网剧网大也面不过,就跟下咒了似的。”史策回忆起那段经历,她其实老能接到面试,有时候还能进到二面三面,但结果总是不了了之。“总这样就有点心塞,我一直都认为自己演得挺好的,2019年那会儿就崩塌了,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大行。”

最长的空窗期,她将近一年没有接到戏。

“如果我没有戏演的话,我也得接活,也得赚钱。”那段时间里,她去配过音,去做过艺考老师,还去车展跳过舞,甚至想过要不要去考一个研究生,向幕后转型。“我向生活低头了,我觉得不行了,确实不行了。”史策说。

3

喜剧是新开始,但不是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