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一部抗德神剧

2024年10月15日 电影 11 阅读

1938年,在安全警察的基础上成立了帝国中央安全总局(也翻译为保安总局,缩写:SD),盖世太保成为安全总局的第4处,而帝国保安处(国内)和帝国保安处(国外)则分别是第3处和第6处,刑事警察则是第5处。安全总局的局长就是原来保安处处长海德里希。
可见,帝国保安总局和党卫队的渊源非常深厚,所以党卫军(也就是武装党卫队)里负责情报和安全保卫的人员就自然九同时成为帝国保安总局第3处和第6处的人员。冯·迪特里希和比绍夫就是这样,所以他们都佩戴着帝国保安总局的SD袖标。

意两人左臂上的SD袖标
冯·迪特里希佩戴的勋章,在第二颗纽扣处是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佩戴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和银质战伤勋章,左胸口袋上方佩戴的是银色近战勋饰。
近战勋饰是1942年11月25日由希特勒亲自下令设立,授予多次参与近距离作战(通俗说就是肉搏战)的所有人员,近战勋饰大多数由优质锌材质整体熔铸(少量铝材质),还有一种高品质铜锌合金镀金的特殊版本,勋饰长约95毫米,高约25毫米。勋饰中心部分顶部是第三帝国的国徽鹰饰紧抓住万字饰,主体是一个交叉的刺刀和手榴弹图案,背景镂空。两侧和底部各有2片相对排列的橡树叶片装饰。左右橡叶饰框外侧由2枚对角排列带钩装饰,并有2枚橡树坚果点缀装饰。向外延伸各由4片完整橡树叶片菱形叠压排列组成翼型装饰,
近战勋饰分为铜质、银质和金质三个级别,铜质授予参与超过15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银质授予参与超过30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金质授予参与超过50天近距离作战的人员.
这种近战勋饰含金量很高,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先后有1700万人参战,铜质勋饰办法了36400枚,银质勋饰办法了9500枚,最高级别的金质勋饰只办法了403枚,能得到金质近战勋饰的是在战场上九死一生,都被誉为“来自地狱的勇士”,是真正的“兵王”。

冯·迪特里希能够获得银质近战勋饰,说明他参加过30天的近距离战斗,很可能参加过1943年或者1944年东线与苏军的恶战,银质战伤勋章和银质近战勋饰,表明他是一位在战场经历过殊死战斗的真正军人。
最后,冯·迪特里希左臂鹰徽上方还有一枚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这是为了纪念参加过1940年4月纳尔维克战役的人员而于1940年9月颁发,是纳粹德国颁发的第一枚战役纪念章。纪念章为长盾形,上部是一只雄鹰,双脚站立在一个纳粹花环上,中间有德语“纳尔维克”字样,主体由雪绒花、铁锚和螺旋桨构成X形状,代表这次战役参战的部队包括陆军的山地兵和海军、空军伞兵,还有“1940”则是表示战役发生的年份。
纪念臂章分为一金两银三种版本,金色是海军版,授予参战的海军人员,陆军版和空军版都是银色的,区别就在于陆军版衬布为绿灰色,空军版衬布为灰色。

为什么海军是金色版?因为在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海军打得最为惨烈,进行了两场激烈的海战,总共有10艘驱逐舰被英军击沉,幸存的两千多德国水兵被迫弃舰上岸,利用缴获挪威军队的武器,组成一个“水兵陆战部队”,加入到德军第3山地师的战斗序列,参加了陆上作战。
冯·迪特里希能得到这枚纪念臂章,显然他是参加过纳尔维克战役的。当然,他不会是海军,也不会是空军的伞兵,只能是作为陆军参战。看来冯·迪特里希和挪威颇有渊源,影片开头的军事会议上,提到冯·迪特里希时,就有人说他正在挪威执行一项重要任务,魏克斯元帅马上说:“上校冯·迪特里希上校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最后来说说比绍夫的勋章,他在第二颗纽扣处佩有二级铁十字勋章的绶带,左胸佩戴的是一级铁十字勋章、黑色战伤勋章和金质德国国家体能奖章。

这张比较清楚看清比绍夫佩戴的勋章
黑色战伤勋章级别要比冯·迪特里希的银质战伤勋章要低一个级别,说明他负过一次重伤或者两次轻伤,好歹也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并不是只会在后方看家护院,忙着抓人的鹰犬。
国家体能奖章也叫国家体育奖章,并不是战功荣誉勋章,而是一种能力的见证。这是1913年德国国家体能训练委员会所设立。最初只有金质和铜质两种级别,后来增加了银质奖章,1942年还增设了战伤版。铜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18岁到32岁男女公民,银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32岁到40岁男女公民,或者获得铜质奖章8年后再次通过五项体能测试金质奖章授予在12个月里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40岁以上男女公民;或者获得银质奖章7年后再次通过五项体能测试。战伤版则是授予负伤之后还能通过五项体能测试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