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不合群”是真实还是“人设”

2025年11月6日 明星 9 阅读

近三年,王传君缺席了超过80%的大型时尚活动。即使《孤注一掷》宣传期,他也只参加了必要的发布会,拒绝了所有时尚晚宴邀请。工作人员透露:“他不是耍大牌,是真的觉得这些场合不自在。”这种真实感在其他方面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不合群”的起点

 

王传君的“离群”,是从和“关谷神奇”彻底切割开始的。十年前《爱情公寓》电影版筹备,制片人抱着流量IP的算盘找上门,他直接回怼:“全是广告植入,拍什么拍?”一句话断了自己的“摇钱树”,也把自己踢出了热闹的剧组圈子。那之后的11个月,他没接到一部戏,卡里的钱最少时只剩100万——对普通人来说是巨款,但在明星圈子里,连维持体面都不够,最后只能靠卖表卖车度日。

更“得罪人”的是《摆渡人》风波。当年大半个娱乐圈都在跟风发“我也喜欢”的宣传文案,唯独他在朋友圈直言“我不喜欢”。这句话在当时掀起轩然大波,被骂“忘恩负义”“想红想疯了”,可等到后来王家卫口碑翻车,这段往事又成了他“清醒”的证明。有人翻出这段旧账说他“会蹭热度”,可谁会用大半年没戏拍的代价,去经营一个十年后才见效的“人设”?

 

在综艺里,他的“不合群”更是藏都藏不住。宋丹丹在《五十公里桃花坞》里组织集体表演,前辈的面子没人敢驳,他却直截了当说“不想演”。被网友吐槽“自我”时,他没辩解,只是在后来的即兴表演里,选了个“安静的龙虾”角色——缩在角落,全程没一句台词,却把“想躲起来”的状态演得入木三分。这哪里是人设,分明是把真实的自己直接摆上了台面。

 

他曾坦言:“我不是讨厌人群,是需要独处来充电。”对于需要深度投入角色的演员来说,减少社交是保持专注的方法。而母亲病逝让他重新思考生命意义。他说:“我想明白了一件事——要为自己活,而不是活给别人看。”

 

在人人追求曝光的娱乐圈,极致的低调反而成为高调。这种“反其道而行”本身具有话题性。当明星们都变成“流水线产品”时,王传君这样的“异类”让娱乐圈更有层次感。他证明不靠流量、不应酬,凭演技也能获得认可。这给年轻演员提供了新思路。他对作品的较真,提醒大家演员最终要靠演技说话,而不是热搜数量。

 

从《罗曼蒂克消亡史》的马仔,到《我不是药神》的白血病患者,再到《孤注一掷》的诈骗头目,每个角色都在证明:这是个会演戏的演员。至于“不合群”是真实还是人设,或许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强调“情商”、追求“人脉”的时代,依然有人用最笨的方式成功——把戏演好,其他爱谁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叛逆,只是不想浪费时间在没用的事上。”这种简单直接,或许正是最聪明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