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艺珍新片《无可奈何》在韩国引发两极争议
今年9月,孙艺珍携手导演朴赞郁和影帝李秉宪带来的新片《无可奈何》正式在韩国上映。这部作品先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随后在知名影评网站“烂番茄”上拿下了开局100%的惊人评分。
但这个让业内人士欢呼的成绩,在韩国本土观众中却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应。专业影评人与普通观众的评价出现了罕见的分裂,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今年秋季档最受争议的焦点。
《无可奈何》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迅速获得了国际影评人的一致好评。烂番茄上100%的专业评分,意味着所有参与评价的专业影评人都给出了正面评价。

这种近乎完美的开局评分在电影界并不常见,通常只有艺术成就获得广泛认可的作品才能达到。对于导演朴赞郁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作者风格的又一次国际肯定。
有韩国网友敏锐地指出:“当某样东西在海外表现出色时,韩国国内的看法往往也会改变。”这种“国际光环效应”或许会在后续影响韩国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度。
然而与专业影评人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韩国普通观众表示“看不懂”“不对味”。
“这真的不太合我的口味,”一位韩国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感觉有些地方别扭和夸张。它不像发生在韩国,但也不像外国。感觉有点抽离,像是飘着的。”
这种“抽离感”似乎成了许多观众的共同体验。还有观众直接点出:“我一看到它,就感觉完全是朴赞郁的风格。我猜国际观众会喜欢它。”这句话背后,暗含着对导演过于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否适合韩国本土观影习惯的质疑。

《无可奈何》引发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艺术电影与大众口味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
朴赞郁作为国际知名的作者导演,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在国际影展上备受推崇,但在面向更广泛的大众市场时,却可能遭遇“水土不服”。
一位网友的评论点出了关键:“影评人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总是不同的……”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韩国,在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艺术电影追求的创新表达和深刻寓意,有时难以被追求娱乐和情感共鸣的普通观众所接受。
有趣的是,许多韩国观众提到影片给人一种“不韩不西”的怪异感。这种文化定位的模糊性,可能是导致本土观众产生疏离感的重要原因。
艺术电影往往需要观众具备一定的“文化解码能力”,而普通观众更习惯直接的情感冲击和清晰的叙事线索。当电影过于强调作者风格和艺术探索时,可能会在无意中拉大与观众的距离。
有观众坦言:“我觉得这个故事隐喻地代表了韩国现代社会。”这表明影片确实具有深刻的内涵,但如何让更多观众理解和接受这种隐喻,却是一个挑战。
尽管目前评价两极分化,但影片的长期口碑仍存在变数。历史上不乏初期争议较大,后来逐渐被观众接受的艺术电影。
韩国观众也在调整自己的期待,“我又开始期待了……”这样的评论显示,部分观众愿意给这部备受国际认可的作品第二次机会。
随着更多观影反馈的出现,以及影片内涵的逐步解读,《无可奈何》的口碑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化。国际认可的光环效应,或许会促使更多观众尝试理解和接受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