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智贤新剧《暴风圈》陷争议,被指刻意丑化中国城市形象

2025年9月16日 明星 10 阅读

全智贤暌违四年带来的新剧《暴风圈》,一开播就备受瞩目。毕竟有迪士尼出品的光环,还有700亿韩元的巨额制作成本,观众们的期待值直接拉满。可谁能想到,这剧随着剧情推进,却陷入了“刻意抹黑中国”的争议,口碑急转直下。

 

剧里男主去“大连”的片段,被眼尖的观众发现是在香港取景。创作者还故意用繁体字招牌、昏暗滤镜,把场景弄得又脏又乱,活脱脱一个“棚户区”。更过分的是,剧情一开始就整出“韩舰下水引发国际危机”的桥段,把中国塑造成“战争煽动者”,这不是典型的“小韩式臆想剧”嘛。

大连可是中国东北重要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剧中呈现的“破败市场”完全不搭边。网友用百度地图夜景一对比,发现剧中场景和香港老市场更像,这明显是通过后期处理故意抹黑中国城市形象。韩国创作者对中国城市的认知偏差也太大了,而且这也印证了部分韩剧长期存在的“符号化丑化”倾向。

 

剧中想构建“中美朝韩四国博弈”的大格局,结果漏洞百出。“战时指挥权归属”“军事力量失衡”这些问题被观众群嘲。美方讨论出兵东亚,中国作为关键利益方居然全程“隐身”,韩国政客在谈判桌上成了“背景板”。这种脱离现实的“韩式主角光环”,其实就是自卑心理在作祟。

 

迪士尼全球化定位本应兼顾多元视角,可这剧还是出现了“繁体字滥用”“地域刻板印象”等争议元素。面对观众质疑,部分韩媒还拿“艺术创作自由”来搪塞,这背后暴露的是“文化优越感”和“政治短视”。

 

从《太阳的后裔》到《鱿鱼游戏》,韩剧这些年陷入了“谍战+权谋+爱情”的套路循环。《暴风圈》想融合政治惊悚和大女主成长,结果“政治线悬浮、情感线突兀”,叙事完全失衡。编剧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虚构“联合国大使丈夫遇刺”这种脱离现实的情节,内容空心化太严重了。

剧中“丑化他者”来建构民族认同,和韩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文化挪用焦虑”有关。从历史剧渲染高句丽争议,到现代剧扭曲中国城市符号,这种“他者化叙事”本质上是文化不安全感的外化。把“贬低中国”当成“提升民族自信”,这认知误区也太大了。

 

《暴风圈》作为迪士尼合拍项目,得平衡本土价值观输出和国际市场接受度。它对中国市场的刻意冒犯,可能是韩国制作方误判了“政治正确”边界,或者想靠争议性内容制造话题。这种“刀尖跳舞”的创作策略,反而暴露了韩剧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影视作品是文化载体,得在艺术表达和社会责任间找平衡。韩国影视产业追求商业成功时,得建立“文化敏感性审查”机制,像奈飞那样有“多元文化顾问”制度,避免把创作自由变成“地域歧视工具”。

 

现在韩剧过度依赖“流量明星+类型套路”,创作团队急着堆噱头,忽视内容深耕。《暴风圈》的失败就证明了“大IP≠高质量”,行业得回归“故事本位”。

 

中国观众对《暴风圈》的集体抵制,说明“文化消费主权意识”觉醒了。年轻观众不再吃“韩流滤镜”那一套,追求“真实、平等、尊重”的文化对话。韩剧创作者得重新审视中国市场,从《与神同行》的本土化改编里找新路。

 

《暴风圈》口碑崩塌,是韩国影视产业“文化自卑”和“创作惰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抹黑他者”不是创作捷径,真正的文化自信得扎根本土现实。中国观众也得保持清醒认知,理性对话,推动文化交流走向更高层次。